【讀心理學】不可不知的5大著名心理學理論(ㄧ)

心理學-理論

著名的10個心理學理論

您對心理學的理論或概論有興趣嗎?1on1小編會在這裡為各位時不時整理各類心理學有關的知識與文獻,並以白話的方式進行解說,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想了解心理學或正在讀心理學系的讀者們,有任何有關心理學的問題也歡迎底下留言與我們討論喔!我們也會不定期的邀請及發佈心理學專家的文章專欄,分享給各位:)

一、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

心理學研究中有個著名的理論與現象被稱為「破窗效應」,屬犯罪學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所提出,其意指是假設一個房子的窗戶破了且都沒有人去修理或填補,隔不久過後,其它的窗戶也將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其他舉例:
1. 本來乾淨的一面牆,被人畫了一些塗鴉之後都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會被人布滿了亂七八糟甚至不堪入目的塗鴉。
2. 一個本來很乾凈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亂丟垃圾,不過一旦地上出現垃圾以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丟且不覺羞愧。

而實務上為了打破這種狀況,讓事情還沒有開始惡化到某種程度而造成「風氣」,心理學家特別針對這種奇怪的現象進行研究,特別是影響整個人類行為的心理「導火線」,列如:地上究竟需要多髒,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再髒一點無所謂;或是情況必須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開始自暴自棄,讓整件事物爛到底。

但似乎最終並沒有一個「標準」,不過破窗理論主要是強調著力打擊輕微罪行,即有助於減少更嚴重的罪案,應該以零容忍的態度面對罪案。

二、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從眾效應又被稱「羊群效應(英語:Herd behavior)」或「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的影響,而跟從大眾之思想或行為。

經濟學中經常用「從眾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跟風心理」。而羊群效應的比喻意境是一個羊群,本是一個很散亂的群體,倘若有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來爭搶那裡的青草而完全不顧及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是沒發現其它其他地方還有更好的青草。

而羊群效應常出現在一般競爭激烈的市場或行業,而通常此市場或行業會出現一個領先者(領頭羊)來佔據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模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而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其他舉例:
1. 巴菲特買入某檔股票,大家無條件跟風,卻沒有考慮持有比例、股價或投資期。
2. 好市多推出紅茶牛乳,大家排隊搶購,事實上便利商店可能存在CP值更高的產品。
3. Airbnb、Uber殺出共享經濟血路,各種共享平台出現,卻沒有考量單一產業是否合適。

而關於這種羊群行為的形成有幾種解釋,
1. 哲學家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
2. 心理學家認為是人類的從眾心理
3. 社會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
4. 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託代理

三、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狀態、觀點歸因至他人身上的傾向,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想法、狀態或特性,他人也應該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狀況,並把自己的情感、價值觀、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

舉例:
1. 一個工作能力很強的人,總會認為工作很容易、很簡單,而套用在其他同事或是產能較差的人身上時,一樣認為大家都應該跟自己有一樣的實力或產能。
2. 心地善良的人,不相信有人會加害於他;而敏感多疑的人,會認為別人不懷好意。

研究案例: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他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幷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不過「拒絶」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願意背;由此可見,學生們已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投射效應會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當一個人在對他人形成第一印象時,會有一種強烈的傾向來假定對方與自己有各種相同之處,投射使人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觀察者的真實情況進行知覺。當觀察者與觀察對象十分相像時,觀察者會很準確,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知覺準確,而是因為此時的被觀察者與自己相似。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其他人的行為與自己的不同時,人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的行為違反常規;而喜歡嫉妒他人的人,習慣將別人行為與動機歸納為嫉妒,當別人對他稍有不恭時,便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

為了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應該正確地且實際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做到嚴於律己、客觀待人,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讀他人。

四、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術語,指當旁觀者介入一件緊急事態的社會抑制效應;簡單說就是在一場緊急事件中,當「一個人」在有「其他人」在場時,出手幫助之機會「降低」,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是「負相關」,換句話說,當旁觀者數量越多,所有人當中的任
一人進行援助之機會就越低,似乎旁觀者們可能是觀察其他旁觀者的反應。

著名事件舉例:
在1964年3月,於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當時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在凌晨3點左右的回家途中被人殺死,而作案的這名男子,其犯案時間長達將近半個多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裡的住戶中就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況和呼救聲,但卻沒有一個人下樓救她,甚至也沒有一個人打電話報警。當時的美國大小媒體皆異口同聲地譴責紐約人的情感過於冷漠而釀下此悲劇。

不過後來有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他們並沒有認同這種說法,反而對於旁觀者們的無動於衷,有著認為還有更好的解釋。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他們進行了一項試驗研究:

他們讓72名不知道真相的參與者們,用「一對一」以及「四對一」的兩種方式與一位假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並使用對講機通話;而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假病人大呼救命時,事後的統計數據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結果;在「一對一」通話組別中,竟有高達85%的人衝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有「四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組,卻只有31%的人採取了行動。

五、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由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寫出了一本名為「帕金森定律」的著作,而他於書中講述了一些公司、企業或機構的人員膨脹原因與浪費,使得員工的積極性下降;

一個不稱職的主管或官員,可能有三種做法;其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其二,是讓一位有能力的人來協助自己的工作;其三,是多聘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來當助理。而第一種做法是不可行的,因為會喪失自己的權利與利益;第二種也不行,因為有實力、能幹的人可能會成為自己的對手;最終看來只有第三種做法最適宜。

最終,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主管的工作,他卻自己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助手也不會對自己的權利造成地位上或權力上的威脅;不過兩個助手因為能力不足,他們也可能上仿效上級的做法,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且效率低下的組織體系。

舉例:
1. 帕金森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相當大,某人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但也可以看半天;
2. 一個大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不過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花一個鐘頭,尋找眼鏡也花一個鐘頭,查地址也需要半個鐘頭,撰寫內容也花一個鐘頭零

而這種現象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而如果時間充裕,整個工作效率與節奏就會放慢,或是增添其他可能不關緊要的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以上內容希望有幫助到想成為作家、部落客或寫手的你:)
有任何問題或合作提案皆歡迎您來信至:[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對心理學的理論有興趣, 歡迎您可以追蹤我的文章,我們會時不時的為各位整理有用的資訊與資源。
若你想要找心理學老師,或是其他各種種類的家教或導師,歡迎您到我們1on1全球家教平台看看唷!

1on1-C2C-tutor-platform

延伸閱讀:
【寫程式入門】新手該如何開始自學寫程式
高效自學英語的方法與學習材料
一個月就能聽懂英語的三個練習方法!
線上教學最常使用的5大視訊軟體比較與推薦
學德文應該選擇台灣老師,還是外籍母語老師上課?

Teaching and Learning everywhere! https://1on1.toda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ost comment